近来,生态环境部陆续通报了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,从中可见仍有少数地方面对环保整改问题,出现了表面整改、敷衍整改等现象,不惜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。
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,而这种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过程中浮于表面、敷衍塞责的情况,就体现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味追求“速度”而不讲“质量”,只追求当下经济利益而不作长远打算甚至“吃子孙饭”,表明有的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,政绩观出现了偏差。出现这种情况,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。
一是少数地方表面整改、敷衍整改,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,虽然在短期内完成了经济发展目标、带动了就业,长期来看后续却是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治理环境,得不偿失,甚至逐步丧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。
二是这些环境整改问题造成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人民群众,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遭受双重损失,严重背离实实在在为党和人民办事的宗旨。
所以,那些追求“短、平、快”效应,对“后人乘凉”的事没兴趣干,甚而不惜搞形象工程、政绩工程的行为,既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,也不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,到头来,浪费了资源,又贻误了事业。要改变这种情况,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。
第一,在思想上树立正确政绩观。领导干部需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,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,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,杜绝装样子、搞花架子、盲目铺摊子。
第二,在动作上要做“实”。领导干部要多到现场看、多见具体事、多听群众说,增强群众感情、站稳人民立场。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得实惠的实事;不计较个人功名,多做为后人作铺垫、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好事。
第三,在监督上要加强。通过完善监督管理机制,加大对流于表面现象的处罚力度,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、畅通群众反馈渠道来予以提升。
古人云,“夫志当存高远”。真正干事创业者,须远沽名钓誉之心、戒急功近利之意、去冒进浮躁之气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、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,增强为子孙后代计、为长远发展谋的责任感,跑好历史接力赛中属于自己的这一棒。